雙螺桿色母造粒機作為色母粒生產的核心裝備,集成了高效混合、強力剪切、充分塑化、脫揮排氣、均質化和精密造粒等多重功能于一體,是實現高品質、高效率、高靈活性色母粒生產的關鍵。
雙螺桿色母造粒機的主要功能:
一、 高效混合與分散:確保色彩與性能的均勻性
色母粒的品質,首要取決于顏料、填料等固體粉末在樹脂基體中的分散均勻度。分散不良會導致制品出現色差、色點、條紋等缺陷。
自清潔與正位移輸送:與單螺桿不同,雙螺桿(特別是同向旋轉雙螺桿)具有優異的自清潔能力。兩根螺桿相互嚙合,能不斷刮擦機筒內壁和螺桿表面,防止物料粘壁和降解。同時,其正位移輸送特性確保了物料在機筒內穩定、可控地向前推進,為后續的混合過程提供了基礎。
模塊化螺桿組合實現精準混合:雙螺桿機的靈魂在于其模塊化設計的螺桿。通過在不同位置安裝不同類型的螺紋元件(如輸送段、捏合塊、剪切環),可以構建出適應特定物料和工藝需求的“混合程序”。例如,在喂料段后設置反向捏合塊,可以形成封閉的“C”型室,延長物料停留時間,增強初始混合;在中后段使用正向捏合塊,利用其高剪切力將顏料團聚體打散,實現納米級或亞微米級的精細分散。
二、 強力剪切與塑化:實現物料的熔融與均質
將固態的樹脂粒子、粉末顏料等原料轉化為均勻的熔體,是造粒的前提。雙螺桿機通過其剪切和傳熱機制,高效完成這一過程。
高剪切力場:在螺桿的嚙合區和捏合盤間隙處,物料受到強烈的剪切作用。這種剪切力不僅能破碎顏料團聚體,還能加速樹脂粒子的熔融(剪切生熱),并促進不同組分之間的界面融合。通過調整螺桿轉速、元件組合和喂料速度,可以精確控制剪切強度,以適應不同物料(如熱敏性樹脂或高填充物料)的需求。
高效傳熱與塑化:機筒外部的加熱系統提供外部熱源,而物料在螺桿輸送和剪切過程中產生的內摩擦熱(剪切熱)是主要的熱量來源。雙螺桿的開放結構和物料在螺桿間的往復運動,增加了物料與機筒、螺桿的接觸面積和熱交換效率,使得物料能夠快速、均勻地熔融塑化,形成均一的熔體。
三、 脫揮與排氣:去除雜質,提升產品純凈度
原料中常含有水分、空氣、殘留溶劑或低分子揮發物。這些雜質不僅影響色母粒的外觀(如產生氣泡、銀紋),還可能導致制品在加工或使用過程中性能下降(如降解、發黃)。
真空排氣功能:雙螺桿造粒機通常在機筒中后部設置一個或多個真空排氣口。當熔體被輸送到排氣段時,機筒上的開口暴露在真空環境中(通常連接真空泵),熔體中的水分、氣體和低分子物在負壓作用下迅速蒸發并被抽出系統。雙螺桿的自清潔和正位移特性確保了在排氣口處能形成新鮮的熔體表面,提高了脫揮效率。這對于生產高要求的工程塑料色母或添加了易揮發助劑的配方至關重要。
四、 熔體均質化與過濾:保障產品質量
在完成混合、塑化和脫揮后,熔體需要進一步均質化并去除可能存在的雜質,以確保顆粒的純凈度和一致性。
均質化:通過螺桿末端的均化段設計(如特殊混煉頭或篩板),對熔體進行最后的均質處理,消除可能存在的微小溫度或組分差異。
熔體過濾(換網):熔體在進入模頭前,經過過濾。雙螺桿機配備的換網器(通常是不停機液壓換網器)內置金屬篩網,能有效攔截炭化物、未分散的顆粒或其他機械雜質。當篩網堵塞導致壓力升高時,可自動或手動切換到備用篩網,保證生產連續進行,無需停機更換,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穩定性。
五、 精密造粒與干燥:形成產品形態
這是生產流程的末尾一步,將均質、純凈的熔體切割成符合規格的顆粒。
造粒方式:
水下切粒:熔體通過模頭的眾多模孔擠出成條狀,立即被高溫循環水包圍,并由高速旋轉的切刀在模面處直接切成圓形顆粒。其優點是顆粒圓潤、尺寸均勻、表面光滑、干燥快、粉塵少,特別適合高品質色母粒生產。
風冷熱切:熔體從模頭擠出成條狀,經風冷或水霧冷卻固化后,再由牽引機送入切粒機切成顆粒。適用于熱敏性物料或需要生產特殊形狀(如柱狀)顆粒的場合,但顆粒形狀和干燥度通常不如水下切粒。
干燥與冷卻:對于水下切粒,顆粒攜帶大量水分,經過高效的離心脫水機和熱風干燥器進行干燥,確保顆粒含水率達標,便于儲存和后續使用。
綜上所述,雙螺桿色母造粒機并非一個簡單的“擠出機”,而是一個集混合、剪切、塑化、脫揮、過濾、均質、造粒、干燥于一體的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復雜系統。其強大的功能組合,特別是模塊化螺桿設計帶來的靈活性和高效混合脫揮能力,使其能夠適應從普通聚烯烴色母到高濃度、高填充、多功能復合母粒等多種復雜配方的生產需求。
翻譯圖片